科学视点

“骨刻文”取代甲骨文成中国文字源头?专家:正在考证

中国文字的演变,以数千年之前的甲骨文为始。近日,在临沂市经济开发区举行的首届东夷文化节上,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那就是比安阳甲骨文早1000年的“骨刻文”可能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他们提出了相应的证据。

据专家介绍,“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 并称,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之意。与会专家认为,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山东临沂、济南、沂源等地已发现远古东夷文化相关考古遗址100多处。

东夷文化研究者丁再献对文字研究资料情有独钟。当他接触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骨刻文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时,对骨刻文中一组一组的形象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其多年来对书法艺术的研究知识,他破译了近百个象形字,并提出了自己“东夷‘骨刻文字’是中国文字的源头”的推断。

丁再献认为,骨刻文是指东夷人首创并在兽骨上刻画的图文符号,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具全,在山东集中发现,是目前我国最早以记事为主可系统识别的文字,因此称为东夷骨刻文字。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是汉字的主要源头。

学者们考古研究发现,在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之前是山东昌乐、寿光、桓台、章丘、邹平、淄博、青州和诸城等地(内蒙赤峰、关中等地多处也有不少发现)发现的骨刻文。在骨刻文之前是山东莒县等多处发现的陶刻文。岩石画也是古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天然载体,可以抽象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且能长期保存。山东是东夷民族的活动中心,可以说保留有不少骨刻、陶刻和岩石画。实际上,在丁再献之前,刘凤君教授根据他发现雕刻图文符号的兽骨研究就得出结论:这是距今4600~3300年前的中国早期文字,这应当是龙山文化时期产生和流行的文字,而其晚期与甲骨文形成的早期是交叉使用的。因此,定名为“骨刻文”,比安阳甲骨文早了1000年。

据记者了解,山东省对东夷文化的重视和开掘早已有之,但真正的导火索是一则新闻。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这让国内学者坐不住,“现在,不仅是韩国要和我们争蚩尤等神话名人,国内一些城市也在大做东夷人文始祖的文章,抢夺东夷文化旅游资源的号角已经吹响。山东是‘东夷之乡’,我们不去抢,而要用事实说话,用研究成果为资源保护和开发‘说话’。” 丁再献说。

当然,以刘凤君、丁再献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投身东夷文化开掘正站在政策的风口上。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加强东夷文化的考古、研究,深入发掘东夷文化的起源意义、思想价值和文脉传承。《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史前文明、东夷文化整理挖掘阐发,并将东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列为文化重点工程。


文章分类: 科普活动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