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扶贫大棚春意浓

春意渐暖,位于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曾经的省定贫困村神山后村,村民们正在大棚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贫困户杨淑开正忙着给蓝莓剪枝、松土、施肥。

“俺大年初十至今一直在合作社上班了,一天下来可以挣100元,一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比在家里种地收入强多了。”杨淑开笑着对记者说。

图为村民在大棚里工作   隋丽君摄  

据了解,神山后村2017年成立丰顺源蓝莓合作社,在上级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村庄先后建设了18个冬暖式蓝莓大棚,发展精品蓝莓种植,29名村民报名加入合作社,负责蓝莓大棚的管理、采摘,只需“宅”在村里,每人每月就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去年村民们收成不错,长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今年在政府帮助下,及时运来大棚所需的农用物资,估摸着一个棚的收入不比去年少,受疫情影响不大。”神山后村支部书记赵利说。

春节正值大棚果蔬丰收期,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道路物流受阻,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让洋河镇郭家小庄村的采摘园里没了客流,草莓、西红柿等季节性商品出现了滞销,销售旺季变成了销售淡季。

得知这一情况,当地政府通过现场办公,决定打破原有生态旅游及采摘为一体的营销模式,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渠道。

图为洋河镇大棚 隋丽君 摄

“依托洋河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将草莓、西红柿、白菜、胡萝卜、洋葱等新鲜蔬果第一时间整合发布至线上平台,村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由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一派送,最快10分钟便可上门,为村民解决生活保障之忧。”洋河镇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垚原说。

短短一个月时间,通过洋河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就帮助镇上扶贫产业项目销售各类农产品20多万斤。

“我们一个星期送一次货,每次80多单,300斤左右,能装满一辆皮卡车,收入很不错。”郭家小庄书记宋澄波说。

线上销售紧俏,线下推销也没闲着。

胶州市扶贫协作办通过组织网络直播、微信群团购、微商平台等销售方式开展农产品预售活动,线下组建微信群20多个,动员干部群众一起团购,并对辖区内超市挨家挨户做推广,很多往年来采摘的外地游客看到信息后,主动通过电话联系进行预定。截至目前,农产品订单排到4月底,实现预售达10万斤。

“今年大棚草莓价格比往年要便宜,但我们的网络销售比去年整整多了一倍,基本弥补了不能进棚采摘造成的损失。”宋澄波介绍说。

据了解,为把疫情对产业项目影响降到最低,胶州市第一时间安排部署,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联系镇村扶贫干部和部分承包户,就疫情对存量实体产业项目影响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各镇街实施一对一“保姆式”对接服务,针对当前特定季节商品的农业园区信息,全部建立供需台账,开展网格化大摸排,第一时间摸清疫情对存量项目的影响,有针对性解决农产品滞销、用工等问题。目前,胶州13个实体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恢复正常运营。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