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打造16项自主创新技术,这条汶川地震灾区网红铁路已奔跑10年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也是成灌铁路开通10周年。这条全线三分之二路段均采用高架桥的铁路,全长65公里,起自成都站,终到都江堰市青城山站,如彩虹凌空,曾为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青城山等沿线地区编织出破茧成蝶的彩色梦想。

时光回到十年前,从正式破土动工到全线贯通,成灌铁路只用了18个月,而且16项自主创新技术让这条铁路成为一条高科技风景线:全线采用了优化和创新的无砟轨道,这一技术填补了我国无砟轨道技术在时速200公里市域或区域客运专线的空白;犀浦站同时连接成都地铁2号线,是国内首个铁路客运专线与地铁无缝对接的车站;线路曲线半径最小、坡度最急、工况最复杂,创造了国内高铁建设上的3个纪录;国内最先进声屏障能让居民安然入睡……


曾值乘成灌动车首发工作的随车机械师陈松正在进行检修工作。受访者供图


成灌铁路项目副总体设计负责人、中铁二院土建二院城规处处长于洋表示,在当时,国内无砟轨道主要采用CRTSⅠ型、CRTSⅡ型板式轨道和CRTSⅠ型双块式等型式,三种轨道型式均为国外引进技术,成灌线设计时在充分吸收、消化上述轨道结构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技术,这一技术也为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灌铁路的快速建成通车,极大鼓舞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士气。”一直坚守在成灌铁路工作的犀浦车站主任陈敏说。

2017年7月,成都市犀浦站实现成灌铁路与成都地铁2号线的双向同台换乘,成为全国首个动车、地铁安检互信、同站台交互换乘的车站。这种“零换乘”方式大大提升了市域铁路衔接地方公共交通客流的换乘效率。次年12月,为满足市民公交化出行需求,新型CRH6A-A型动车组在成灌铁路正式上线。作为成灌铁路的主力车型,该新型动车编组短、单组载客量多、外门多,更能满足快速启停、快速乘降、编组灵活的城际铁路运营要求。


10年前曾担当成灌铁路动车驾驶的首批司机团队纪念活动中合影。受访者供图


“成灌铁路的开通加速了都江堰旅游市场的恢复和振兴。”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建华把成灌铁路比作震后都江堰旅游市场复苏的“发动机”。数据显示,仅成灌铁路通车后一年,都江堰市全年接待游客1467.2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509.2万人次。

统计显示,10年来,成灌铁路累计发送旅客6570余万人次,自成灌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列车开行对数由最初的18对增加至2020年的59对,平均发车间隔时间由最初的50分钟1班缩减至15分钟1班。10年间,成都机务段动车从开行初期的8对动车组发展到如今的281对,从单一的CRH1型到如今的15种型号动车组,随车机械师队伍也由最初的27名壮大到现在450余名。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