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非常时期制造业大国需要更多“技术工匠”

每年春节长假前后,都是招聘求职的高峰。但今年受疫情影响,一边是企业“用工荒”,另一边却是求职者“就业难”。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稳就业促发展,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代表在会前专门对工人就业进行调研,没想到情况令他很意外。

“当工人没面子”“不想干、不愿干、干不久”……许多受访者向张天任表达心声,虽然工人收入在不断提升,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政治经济地位还不高,职业自豪感也不强,这直接导致产业工人的技能知识提升受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技术工人占比偏低

就业是最大民生,技能是就业根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作为一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养有着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现在突出问题是现有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的素质能力跟不上高端设备、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变化和要求,人的技能提升跟不上趟、有些跛腿。”

许启金认为,这个事不解决,“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状况在转型换挡阶段会越来越严重。

“在全国7.7亿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占比约为20%,远低于德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比超过80%的水平。”张天任分析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和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后,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据统计,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左右,近八成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一方面,产业工人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晋升空间不够大,也影响人才资源的使用和积极性的发挥。

张天任认为,只有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让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工巧匠,才能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

全社会应树立科学人才观

“今年就业压力很大,我认为农民工应该有中长期规划,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增加就业能力,才能有利于稳定就业。”全国人大代表、85后农民工、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邮区中心局接发员柴闪闪说。

许启金38年坚守一线,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他创建的“启金工作室”有成员317人,职工创新成果已经获得83项国家专利,还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

他表示,“如何使广大的产业工人想干、能干、干成、干好,干得有尊严、干得很体面,关乎国家发展、关系百姓生活,更考验、检验社会劳动关系治理能力。”

张天任认为,提高工人地位必须冲破传统偏见和思想阻碍,通过开展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素质建设工程,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工人党员比例,重点发展生产一线工人、技术能手特别是优秀青年工人入党,增加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最终要靠教育。”张天任表示,联通教育链、产业链,重点做好“校企互通”“校地互动”“校际互融”三件事,加快产教融合,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一条成熟的路径。

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表示,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引发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制造业核心技术薄弱的深层次原因。

对此,张天任建议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的限制,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解决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受限这个难题。

此外,各级政府要用好技能提升、技能评价、技能比武三个载体,并对优秀人员进行奖励;要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和支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全国科技进步奖评选,推动存量产业工人的“转型升级”。

同时,用好互联网工具和税收杠杆,为提升劳动者素质提供支撑保障。比如加大财政资金对职业培训补贴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培训费用列入成本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落实岗位津贴按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税前扣除。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