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新突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腹鲟首次实现人工繁殖

7月17日,由新疆伊河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组建的联合科研团队对外发布,该团队成功攻克裸腹鲟的人工繁殖技术,首次实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腹鲟的人工繁殖。

该团队联合攻关,于5月21日开启了裸腹鲟人工繁殖研究,获得12万尾裸腹鲟鱼卵,并进行人工受精,经核算鱼卵受精率达50%;获得裸腹鲟鱼苗25200尾,苗种孵化率42%。裸腹鲟鱼苗经过50天精心培育,还保存6000余尾,已达到6cm以上,现发育状态良好,摄食能力强。此次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突破,标志着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特别是裸腹鲟的保护与增殖放流工作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张颖研究员介绍,裸腹鲟(学名:Acipenser nudiventris)是鲟科、鲟属鱼类。俗名“青鳇鱼”,原产黑海、里海及咸速海流域,前苏联在1933-1934年将其引入巴尔喀什湖,并进入我国伊犁河水系,是伊犁河流域独有物种。在上世纪60-70年代伊犁河流域裸腹鲟年捕捞量可达40吨,成为伊犁河流域重要水生野生物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开发与无限制的酷捕乱捞等因素,导致伊犁河流域裸腹鲟种群数量骤减,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21世纪初,裸腹鲟野生资源现状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巨资组织力量开展攻关,但由于当时人工繁殖、苗种驯化等技术问题,裸腹鲟人工繁殖工作未能取得成功。

针对新疆伊犁河流域迫在眉睫的裸腹鲟保护工作,该联合团队今年启动了联合攻关,并取得了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突破,裸腹鲟人工繁殖所得苗种大大丰富了裸腹鲟种群数量。

科研团队还将在现有裸腹鲟繁殖技术基础上,以原有亲本和本次培育的苗种为基础进行裸腹鲟鱼类繁殖生理、饲料营养、亲本培育及苗种规模化培育等科学实验,经过分析、总结逐步完善裸腹鲟保护技术,使得此项技术更加实用化、实现裸腹鲟苗种规模化培育,为未来的裸腹鲟保护技术研究及增殖放流种群恢复等工作奠定坚实技术与物质基础。(受访单位供图)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