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热浪”里送上 29场“云端学术盛宴”

“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正面对着多方面的挑战,江苏作为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省,要进一步加大农艺、农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在粮食生产过程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上,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高产高效发展新路径。”8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冒着炎热来到“云端”报告厅,给参加2020年江苏省“现代农业作物科技”暑期学校进修的300名研究生和海内外在线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记者了解到,当前,现代农业作物科技已成为学习交流的一个新热点。暑期学校由江苏省农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共同承办。这是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支持的35个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之一。今年,因新冠疫情,采用“1+2+N”(1个主会场+线上线下2种授课形式+N位参会学员)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并在线下开设两个分会场,共开设了29场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国内20余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为学员们作高水平学术讲座或特色专业课程介绍。同时,通过举办研讨会、分组交流等形式,让学员“零距离”探讨现代农业学术前沿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学术报告和专业课程中,扬州大学农学院精心设计,反复与授课专家学者沟通,将思政的“盐”适量、恰当地“调味”进专业学术报告中,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扬州大学教授刘巧泉在讲转基因技术的时候,针对‘基因编辑’这一热点问题,引导我们就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进行思考,让我们领会‘尊重生命’、‘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等的深刻含义,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实力,激发了大家自觉努力的动力。”暑期学校学员朱波说,还有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所作的“如何解决农业关键问题?”,在报告中寄语学员要“扛起强农兴农担当”。有的专家在讲授稻米品质基因的遗传机制时,更是提出了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用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的话来说:“科研学术中加上思政元素,就像加入了催化剂,感觉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促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等作物学相关学科领域师生们的全面交流与合作。”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线上学员朱韵看来,暑期学校既有专家大咖们的学术讲座,又有朋辈们的学习分享和小组研讨,既穿插有度、又干货满满。虽然是线上培训,但是给了学员们满满的“现实感”。这样的方式既“创新”又“走心”。

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严长杰告诉记者,自8月5日在扬州大学开班以来,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方式为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300名学员送上了一场为期10天的“云端学术盛宴”。截至目前,已有超2万人参与线上学习,网络直播课程点击量已超60000人次。

严长杰认为,疫情之下,在线教育被按下了“快进键”,农科作为传统学科,未来也应当在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上进行深入摸索与探路,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次暑期学校正是在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推动作物学及相关学科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机制的形成,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才振兴。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