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妈妈级服务”+智能化生产,河南睢县平地崛起两大产业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河南省睢县伊森鞋业总经理沙启华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双鞋压100元成本,10万双订单出不去,就压了1000万元资金,像我们这个规模的企业,哪能受得了?”做外贸起家的沙启华,从未想过自己会面临订单危机。

受疫情影响,曾以外贸加工为主,被誉为“中原鞋都”的河南省睢县,前段时间不少中小微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生产遇到不少困难。为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睢县政府部门派出服务专班带领企业负责人到全国各地,开拓市场。

“我现在已经恢复到零库存,每天生产3000双左右,供不应求。现在启动了一条生产线,准备再增加两条。”除开通电商、微商等网络销售平台外,沙启华还成立了网络直播带货工作室,内销由原来的20%变成了70%,不仅库存解决了,销量也上升了。

为企业纾困解难的过程,成为睢县在这场危机中寻找发展机遇的起点。

“妈妈级服务”,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8月7日,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丁水波与集团几位高管带领4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负责人一行到睢县考察制鞋产业发展,并就进一步延伸制鞋产业链与睢县深入交流。自2014年特步集团与睢县签约以来,已在睢县成功运营特步运营中心、河南特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4个项目。

是什么因素吸引了特步集团这家业界“巨头”的青睐?

“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营商环境!”河南特步负责人蔡华阳一语破的。

在招商引资时,睢县坚持“一把手”工程,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招商,亲自谋划,亲自接待重要客商,亲自参加重大项目洽谈,亲自协调解决项目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为落地企业服务,睢县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单位负责、一套班子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服务模式,同时提供“在手续证件办理过程中和职能部门零接触,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和当地群众零接触”的“两个零接触”服务保障。

“疫情带来的影响,正是我们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的新机遇。”睢县多次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会议上强调。

服务效果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市场主体。小微企业东弘鞋业复工复产后首先面临的是资金压力“国外客户回款慢,但是原材料和工人工资是刚性支出,流动资金跟不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负责人王贵辉坦言。

“我们为企业设立了风险补偿金、质押保证金、还贷周转金,不断扩大政策性担保,一企一策、一行一策,加强银企对接。”睢县地方金融局局长和玉堂介绍。

东弘鞋业很快得到200万元普惠金融贷款,月息只有4.3%,压力骤减。今年上半年,睢县除为企业展贷、续贷,防抽贷、断贷外,同时设立还贷周转金1000万元,为企业融资1.2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

为企业提供上述金融支持,仅是3月份以来睢县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15条措施之一。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睢县共为中小微企业减免各种税费5000多万元,帮助企业招工7000多人。

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睢县结合实际,出台“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扩大内需”“重点人群保居民就业聚焦”“坚决兜牢底线保基本民生”“强化纾困帮扶保市场主体”等7大项25条新措施。

睢县始终秉承企业的小事就是睢县的大事的理念,持续推行“一站式”服务,发扬‘店小二’精神,提供‘妈妈式’服务,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延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

看似简单的一双鞋子,制造过程最多需要300多道工序。从鞋底、鞋帮到鞋带、鞋扣……一个小小的扣眼都可能难倒一个企业,因此,完善的配套产业链条是制鞋产业发展的基础。

解决“痛点”重在“疏通经络”,为解决配套问题,睢县坚持全产业链谋划,缺啥补啥,缺啥招啥,全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加速企业链式发展。对制鞋、电子信息等十二大产业链实行链长制。每个产业链均由副县级以上干部牵头,集中实施供应链协同推进、项目攻坚、创新提升、融合发展、开放合作、企业梯次转移、集聚集约发展、要素保障等八项重点行动。

按照生产环节制作产业图谱,先后招引以生产鞋底为主的协骏鞋材、兴泰鞋材,以生产高发泡、海绵为主的鑫润鞋材、至和鞋材,以及亿美鞋楦、足顺鞋材、腾飞包装等配套企业70多家,本地配套率达到90%以上。

在睢县走访,仿佛进入了鞋的海洋,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安踏、特步等10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睢县或在睢县生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睢县在2017年就布局建设了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具备采用国际国内标准开展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创新,质量纠纷仲裁、产业发展引导等创新驱动的综合能力。这标志着睢县制鞋产业已经具备与国际化先进生产基地同台竞技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制鞋产业发展质量,睢县加强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皮革协会等院校组织合作,建成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培养。

科技赋能,竞争优势再升级

科技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睢县,和制鞋产业不同,电子产品加工虽同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企业技术改造和成长的空间更大。

“原来我们只能做上游厂家电子配套元件的来料加工,而且只被许可做其中最基础的一两道工序。一个企业遭到技术封锁是很可怕的。我们始终被‘卡着脖子’,完全没有‘话语权’”金振源技术主管陈文兵回忆说。从做国际某知名品牌电子产品配套起步的这家公司,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订单被上游企业牢牢控制。

随着上游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金振源的订单开始连年下滑,那个时候的金振源空有价值数十亿元的5000台CNC(智能数控机床)设备,规模之大在全国都屈指可数,却因为技术封锁在淡季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

“我们去年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研发和设备升级,获得了省里的371万元改造资金,县财政又给了700万元奖励,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所以我们今年又投入6000万元。”陈文兵说。

“现在我们已成为‘华为一级供应商’,在智能设备外壳加工这一领域,我们现在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陈文兵告诉记者,实现了技术突破,金振源摆脱了客户订单单一的困境,成为华为、小米、OPPO、联想等一线知名品牌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同时生产效率提高28%,运营成本降低2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7%,产品不良率降低6%,能源利用率提高23%。

“每月500万套手机配件、20万套笔记本配件正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今年复工复产后两个月的产值就超过了2019年上半年总产值。”厂区行政部科长袁文丽告诉记者。

不再被技术卡着脖子,金振源的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顺畅。截至目前,金振源已拥有核心自主专利171项,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3项、位居同行业第一。

目前,金振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大力发展5G项目,已投入5000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及5G项目研发、制造,的技术生产水平已达到华为、联想等公司5G配件供货标准。

睢县工信局局长袁东风介绍,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精准施策,让睢县电子信息产业成了和制鞋产业比翼齐飞的另一主导产业,鼎能电子科技产业园、鸿大光电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相继成型。2018年,睢县鸿大光电子科技与中科院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发中心成功签约,成立中科院光子信息睢县研发中心。同年,鼎能科技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电子企业,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中,取得全国第九名的成绩。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在高精密锂电实验设备、实验室整套解决方案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鼎能电子总经理陈磊自豪地说,成立于2014年河南鼎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能源装备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研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的锂电全自动干燥线,开创了锂电池干燥工序高精度、高一致性、高效率的全新阶段,同时实现了整个工序的无人化和运行数据的全程可溯。陈磊表示“我们已经成为宁德时代(CATL)、珠海银隆、中航锂电、中兴通讯、欣旺达等新能源领军企业的第一选择。”

“睢县紧抓‘三大改造’的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变成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转变的过程,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说。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