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密云水库:一弯碧水滋润首都六十载

9月1日,在被誉为首都“大水缸”的密云水库迎来60岁生日。这座北京最大地表饮用水源地、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对京津冀地区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守护首都“生命之水”,50多万密云百姓和新一代水库运行管理者一直不懈努力,为北京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也积极探索出一条保水富民之路

“北京人每喝三杯水中,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放眼望去,密云水库平静的水面烟波浩渺。曾有一种说法“北京人每喝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那么,它究竟饱含多大的水量?

据报道,北京近期一场暴雨后,密云水库一口气“喝”下1210万立方米的水。截至目前,密云水库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约280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6.5亿立方米。共拦蓄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入库洪峰30余次。

“密云水库建成以来,在功能作用上,保水供水和防汛一直都是不变的主题。”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大根说。

为什么这么说?据密云水库建成六十周年主题展馆讲解员之一、区图书馆馆长尉红英介绍,从水库缓缓流出,自北向南穿过北京城东部的潮白河,曾是泛滥成灾的洪魔。500多年间,它发过5次洪水侵袭北京,8次淹天津,冲垮房屋2.2万间,致使38万人受灾。而且,京津地区又严重缺水,新中国成立后,工农业发展及人口急剧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与日俱增。

解决潮白河水患并破京津“水荒”之困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迫在眉睫的大事。为此,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勘定坝址、京津冀20多万民工参建的“千年工程”密云水库正式开建。经过艰苦奋战,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高峡平湖”的密云水库最终在1959年实现拦洪,次年9月建成,铸就一座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丰碑。

绿色高质量发展“滋养”绿水青山

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字里行间饱含对水库建设者、守护者的亲切关怀,充分体现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密云水库是首都的生命之水,防汛的顶梁柱,更是供水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刘大根表示,水库建成60年来,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既是首都战略水源地,又是南水北调来水调蓄库,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南水北调北京段干线检修期间,密云水库又成为北京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累计向北京城市供水近6亿立方米。

“多年来,密云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加强水源保护,加大环境治理,来保护几辈人舍家弃业修建起来的密云水库,使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密云区委书记潘临珠说。

然而,退耕还湖、畜禽禁养、水库封闭管理,库区的农民如何生计?

潘临珠说,“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保水富民之路,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据介绍,密云区政府出资扶持库区农民露地菜田、现代高效果园、果品安全生产基地等7类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特色农业项目。截至目前,共确定产业项目16个,涉及资金上亿元,有效助力低收入农户脱低增收。通过“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模式,板栗、苹果、葡萄、梨等林果都成库区乡镇的致富法宝。当地还通过政策及资金扶持发展特色养蜂产业,打造“蜂盛密匀”品牌。目前,全区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362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蜂实现脱低致富。   

2018年起,密云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即打造10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改造百个精品乡村酒店、提升发展千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2019年,密云接待游客83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9亿元。

周边村民对保水这件事,也从原来的排斥反感到主动保护。之前的违建、养殖都不见了,库北的押宝地呈现季节性黄土裸露,现在通过退耕,变成一片绿油油的森林。这些年来,密云水库的生态涵养功能日渐凸显,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周边的环境越来越美。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