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中国柳编之都”的新气象

十一前夕,39岁的谢印权出现在中国临沭柳编博览中心参加一场考试。尽管已浸润柳编行业23年,但在短短三个小时里用26根径条,运用四种编法做成一个精美的花篮,并接受现场专家的苛刻评审——对他来说,如何从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挑战性是现实存在的。

在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下称“柳博会”)举办的第七个年头里,谢印权的命题考试反映出临沭柳博会的新气象。史上首次,山东省第九届工艺美术行业工艺编结职业技能竞赛落到柳博会现场。

对谢印权等众多柳编从业者来说,这是检验柳编技艺水平的时刻,更是改变命运的考试。那些胜出者,将加冕官方认可的技能大师、首席专家等金字头衔。

十指上下翻飞,一根根柳条相互交织,一件件柳编作品活灵活现。对勤劳智慧的临沭人来说,这是日常生活,更是价值追求。

对各地来说,古老技艺的时代传承向来是挑战。但柳博会现场众多年轻人的出现,让人们对柳编技艺的传承创新抱有了更多期望。现场展出的一款柳编小金鱼,是“80后”柳编艺人的作品,他们将最新式的整体竖编法运用到了尾巴和鱼鳍上,比以往作品更加牢固,更加美观。

临沭柳编是产自山东省临沭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在当地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在这里,种杞柳、做柳编,全县67万余人中约有六分之一从事柳编行业,“中国柳编之都”可谓名副其实。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在内销方面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

作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此次杨进邦带着自己的柳编新作品“疫去春来”和“肥桃”以及小葫芦、石磨等富有民俗特色的柳编作品来参展。做了半辈子柳编,杨进邦对柳编的爱发自肺腑,他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柳编作品不应是简单的生活工具,更应成为艺术品。”

在现场,杨进邦展示的“疫去春来”的柳编作品非常独特。

“作品整体以‘春’为造型,底部设计了病毒的元素,而病毒上的两个针管代表着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治病毒。”杨进邦说,上半年武汉封城期间,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在武汉,为了表达对早日战胜疫情的美好期盼,他萌生了结合疫情设计柳编作品的想法,并利用春节期间零零散散的时间,耗时一个多月完成了作品。

凭借这件作品,今年7月份,杨进邦在2020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临沭人讲好临沭故事,柳编成了最好的载体。不同之处在于,柳博会每年都开,但年年都有新气象。

在柳博会现场,很多柳编作品已经摆脱了柳条,木质、铁艺、草藤作品应有尽有。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背景。

在鼎盛时期,临沭柳编有十万亩的柳条种植面积,有十万人的编织大军。近几年,这里柳条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新编法、新工艺、新造型、新材料的加入,弥补了柳条的供应问题,使得柳编产值越来越大。权威数据显示:临沭柳编现有自营出口企业60多家,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做大品牌,用创新、创意引领产业转型,临沭柳编产业实现了做大做强。”临沭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的话点到了重点。而强有力的柳编产业也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疫情冲击着出口导向型的柳编产业,还好,“双循环”新战略来得及时。

五个月前,临沭县佳柳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师宋丽燕首次走到直播带货镜头前,“开始有点不好意思,因为都是自己熟悉的产品,慢慢就放开了。”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四五个人的直播团队,截至目前,宋丽燕的直播销售额已达200多万。

新编法、新工艺、新造型、新材料、新模式……新经济正改变着“中国柳编之都”的生存状态,塑造着一幕幕新气象。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