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顾锐

       顾锐,1974年9月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顾锐从医 20 余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原则,默默奋斗在临床服务第一线,在救死扶伤的医疗前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以精湛高超的医术、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收获了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肯定,他一直“演绎”着如何在新时代下成为一名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

图片

在师德医风方面,顾锐于 2018-2021 期间年先后获得吉林大学 “师德先进个人”、吉林省“吉林医德标兵”、“优秀农工民主党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临床科研方面,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引进脊柱短缩截骨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在吉林省率先利用头戴式显微镜系统开展半椎板切除髓外硬膜下肿瘤,以及在省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Spine、Eur Spine J、World Neurosurg等国际知名杂志上;编写了《胸腰椎骨折的规范化治疗指南》临床著作和“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诊治专家共识(2021 版)”等;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专科分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学组委员(2021 年)等。

在基础科研方面,他的研究方向为高分子纳米材料、干细胞在脊髓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持科研项目 10 余项,累计经费 200 余万元。

图片

图/吉林省科协

       2022 年 1 月,天津市突发新冠输入疫情,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在全国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迅速组建支援天津核酸检测医疗队,任命顾锐为医疗队长,赴天津市河东区开展了四轮全民核酸检测,累积接收核酸采样标本 51252 份。同时,医疗队结合天津核酸工作实际,修订完善院感防控制度 20 余项,极大降低医务人员脱防护服不当引发感染的风险。

       此外,在遵循常规接样流程的基础上,顾锐创新性提出了以“三人协作”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并合理整合医疗设备资源(如检测车辆和 PCR 扩增仪器),进而显著提升核酸检测效率,并受“2022 年抗击新冠疫情研讨会”邀请作大会报告。他于 2022 年 1 月 22 日圆满完成了援助天津核酸检测任务,为北京冬奥会的安全顺利举办贡献了医疗保障力量。

       2022 年 3 月,奥密克戎突袭吉林,顾锐再次被任命为总指挥,带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99人的医疗团队,全面接管长春通源方舱医院。患者数量激增,仅一周内就收治了 2000 余名患者,他更是一头扎进方舱,不舍昼夜、统筹调度、连续奋战。

图片

       为进一步优化新冠病毒检测策略,服务疫情防控需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然而,抗原检测试剂的准确性和可用性仍需疫区大宗病例的验证。

       鉴于顾锐兼具核酸检测和方舱临床治疗经验,其作为临床试验项目总负责人,积极参与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和优化,并迅速组建了抗原检测临床试验研究工作团队。现团队已承接并完成了抗原检测临床试验项目四项,从 3000 余例新冠患者中入选 750 例受试者(累计检测 2200 余人次),系统探究和评价了不同病毒载量(CT 值值)、取样方式(鼻腔、口咽和鼻咽拭子)、人群特点(不同年龄段、教育水平和专业背景)对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规律和抗原检测的适用性。

图片

       上述临床试验项目的开展利于验证抗原检测的准确性,推动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的注册和审批进度,进而满足整体疫情防控的多样化检测场景需求,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接下来,顾锐将继续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加大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攻关,搞好科研成果转化和拓展研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医疗事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文章分类: 科学视点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