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彭慧胜

       彭慧胜,1976年7月生,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教授。

       彭慧胜在纤维电子器件方向做出原创性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评价为这个方向的开创者;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 300 多篇论文,出版 4 本专著/教材;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 84 项,其中 37 项实现了转让转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 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入选 2021 年美国化学会全球 10 项“顶尖化学研究成果(Top Chemistry Research)”、10 项中国重大技术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

图片

       彭慧胜设计和合成出多尺度螺旋组装的新型复合纤维。如何实现高分子复合纤维中复合单元有序排列,以获得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是材料化学领域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他提出了通过多尺度取向碳纳米管引导高分子有序排列制备复合纤维的新方法,揭示了高分子与碳纳米管相互作用的独特机制,制备出高性能的新型复合纤维,建立的方法已被学术界广泛采用。

       其成果被 Nature 集团评为 2009 和 2011 年月度“亚太地区十大研究亮点”,并且都排名第一;多尺度孔道复合纤维设计入选Nature Nanotechnology创刊 10 周年代表性成果。新型复合纤维已实现规模生产,解决了若干重要产业难题,应用在航天、高铁、汽车等重要领域,产值超过 20 亿元。

图片

       提出和建立了纤维器件新方向。如何突破平面器件经典三明治结构,建立适用于纤维器件的结构模型至关重要。他创建了纤维器件三种典型结构模型;揭示了电荷在纤维器件中分离与传输机制,建立了电子和离子传输方程;构建出具有发电、储能、显示等系列功能的 22 种新型纤维器件;建立了纤维器件规模化集成和连续制备的普适性方法。

       牛津大学 Henry Snaith、斯坦福大学 Yi Cui、韩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 Jaephil Cho 等国际权威学者认为:“彭和他的同事开创了一维电池研究方向(Peng and co-workers have pioneered the direction on one-dimensional batteries)”;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认为:“毫无疑问这是纤维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一个里程碑(This is certainly a milestone for FLIBs)”。

       此外,他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纤维器件领域的系列产业标准,创建了世界上首条纤维器件生产线。纤维器件产品已应用在可穿戴设备、电子织物、医疗健康等重要领域,并且在国防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微信图片_20230309160501.jpg

图片

       对于彭慧胜开创的纤维电子器件新方向,目前世界上有 50 多个国家的 1000 多个研究组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彭慧胜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3 个重大项目;担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ChemNanoMat 编委会共同主席、《科学通报》副主编等职务;应邀在世界顶尖科 学家论坛、美国化学会年会、欧洲材料学会年会等做大会/邀请报告 180 多次。

       彭慧胜在国际上率先创建出的织物显示器件,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显示器件和纺织品的认知,织物显示器件像衣服一样轻薄、透气、可贴合在不规则基底上,被认为将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变革性发展,被Nature等评述为“代表了智能织物长期研究和世界电子织物领域一个卓越的里程碑”。


文章分类: 科学视点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