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可可西里保护区藏羚羊种群已接近或达到6万多只

据最新监测统计,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接近或达到6万多只,较盗猎活动最为猖獗的上世纪90年代末不足2万只增加了4万多只。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用藏羚绒制成的“沙图什”披肩在国际非法贸易中十分走俏,“高原精灵”因此遭到疯狂屠杀。1980年至1989年,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被猎杀。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介绍,近年来,管理局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大规模、高密度、高频率的专项巡山行动,严厉打击了非法进入保护区的一切违法活动。并及早安排部署藏羚羊产仔以及回迁的保驾护航工作,保证藏羚羊在迁徙途中不受或减少人类的干扰。据五道梁保护站工作人员统计,2018年藏羚羊迁徙3988只。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为6860米。可可西里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藏羚羊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1个关键区域之一,是目前国内保持原始状态最完整的区域。区内湖泊总面积高达3825平方公里,冻土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境内有哺乳动物31种,鸟类60种,鱼类6种,爬行类1种。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至此,可可西里填补了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在青海省世界自然遗产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