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多位专家呼吁:从文化视角解剖社会心理疾病

“一天清晨,我在重庆一家公园散步,见到很多老人打太极,这与风靡欧洲的‘慢饮食’异曲同工。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文化,并从中得到安抚心灵的力量。”现任欧洲精神分析联盟副主席Eva Schmid-Gloor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临床上精神分析的技术可以消除内心的焦虑,已有的文化传统同样具有治愈心理疾病的力量。

近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及欧洲精神分析联盟筹备数年的第一届欧洲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在北京开启,开幕庆典论坛以“精神分析与人文精神——新历史语境下的传承与思考”为主题,特邀8位来自中欧的精神分析专家做开幕演讲以及主题讲座,共话精神分析与人文精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在本次论坛上,来自人文学科的学者们用文化视角剖析人类心理问题,主张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方式整个社会的心理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委员会的王倩医生代表论坛主办方进行了开场致词。除了对中外学者表示欢迎,她更对概念研究的历史及在当代中国新历史语境下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了阐释。对在多种文化下,进行概念研究的一些差异和互鉴做出了反思。

今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团队对286所高校进行调研后发现,其中,心理咨询量迅速增长的高校占比超过80%,危机干预量增长的高校超过70%。

“当下社会,心理问题很普遍,不能仅从一个病理学的角度看待,要从社会人文的角度去考量。”在徐凯文看来,人是有灵魂的,不能离开社会文化土壤去单纯讨论心理问题,要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入手,让不同领域的人都参与进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铮,曾任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并荣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殊荣。他在会上探讨了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梳理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意义。他告诉记者,受到伤害的民族文化在条件成熟时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我们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做精神的贵族”。

“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原著中所关心的灵魂问题变成了科学式心理问题,讨论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科学的困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飞宇认为,不能仅从译者的学术主张来解释弗洛伊德,而是要将其与精神分析的传播发展放在相应的历史社会背景中理解。

此外,同济大学心理学系居飞副教授从无意识的角度探讨了精神分析与哲学的关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洪炜教授回顾了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马迎辉教授从现象学的专业视角讲述了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的历史与问题。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学研究即中国人的“差序格局”。

欧洲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中欧项目)学员程振宇对记者说,这次论坛对她今后的实践具有很大启发意义。“以往遇到跟弗洛伊德理论不太调和的情景会有些困惑,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不是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理论。就像卸去了一种枷锁。”

中欧项目学员柯斌也有类似的感受,她感慨道:“这次学习让我对精神分析的理解更加通透,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精神分析,不再局限于技术,变得更加人文,更加深刻。”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