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科学家首次揭示树麻雀对青藏高原适应机制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多所联合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专题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阐述了高原适应过程的早期阶段,为物种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机制。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高原适应背景下物种的多基因适应机制,大大拓宽了物种适应新环境研究的视野和角度,为理解物种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和演化提供了新范例。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研究团队通过对身边最为常见的树麻雀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历史动态及全基因组性状—基因关联分析,发现树麻雀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农耕文明发展之后(大约3600年前),才拓殖到青藏高原。在短短几千年里,它们的心肌、飞行肌发生了明显改变,而这些性状直接与低氧、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关。

  科学家对树麻雀高、低海拔种群进行群体基因组学的比较研究发现,全基因组上一系列和高原适应性性状相关的基因(如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相对于基因组背景有着较高的遗传分化。多个和表型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同时出现频率改变,驱动了肌肉等表型性状的快速改变。这一类过程也常被称为多基因适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树麻雀的高海拔适应处于多基因效应与生理可塑性改变的交汇状态,有可塑性性状变化,也有受到遗传影响的性状。与具有长期适应进化历史的鸟类相比,树麻雀性状的改变可能更多地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即处于多基因效应与生理可塑性改变的交汇状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z138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