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调研东北地理所辽河源基地

  8月10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辽河源基地”)就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调研。巴音朝鲁详细了解基地生态农业创新技术孵化、传统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辽河源基地主任宋凤斌汇报了辽河源基地及依托于该基地成立的中科院辽河源水源地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重点汇报了东北地理所对东辽河流域种植结构优化调整进行深入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同时联合中科院系统内20余家单位,引进集成应用60余项生态农业创新技术,重点选用高产优质高效多抗作物新品种、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以及作物轮作与间套作技术,在东辽河流域构建了以矮秆密植作物为核心的粮豆轮作模式——大豆-小麦(麦后复播饲料油菜)-矮秆高粱。该模式不仅适用于东辽河流域,也适用于吉林省其他流域,比如松花江流域、饮马河流域等。东北地理所党委书记苏阳介绍了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情况。

  巴音朝鲁一行到田间详细查看模式中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在大豆田间,询问大豆的品种特性、群体构成及产量与效益情况;了解到种植高粱节肥减药的生态环保效应和经济收入情况;在200亩多季玫瑰田间,了解基地种植多季玫瑰的初衷,对玫瑰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保持水土的生态环保功效表示赞赏。

  巴音朝鲁表示,辽源市与中科院的合作意义重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吉林省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大力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向科技要产量,向融合要效益。吉林省副省长李悦表示,2021年吉林省要扩大优质大豆种植面积。辽源市委书记柴伟表示,中科院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与技术支撑。

  吉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胡家福以及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委办公厅、辽源市、东北地理所等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