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我国首次解析人类与非人灵长类恒河猴视网膜衰老分子图谱

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薛天课题组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类及非人灵长类恒河猴视网膜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了人类与恒河猴视网膜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异同,并建立了人类及恒河猴视网膜衰老的分子图谱,发现了人视网膜在衰老过程中细胞组成改变及关键分子特征。该研究为治疗和干预年龄性相关视网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上。

在人类及非人灵长类视网膜中存在一个特化的区域,称为黄斑区,主要负责明视觉以及色觉。很多衰老相关的眼疾都具有黄斑区特异性。由于小鼠等低等模式动物视网膜缺乏黄斑区,故而研究人类及非人灵长类动物视网膜衰老的分子机制,对治疗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十分重要。

科研人员总共收集了119,520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和恒河猴视网膜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通过衰老数据库对视网膜黄斑区和外周区的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出两个区域的衰老曲线。根据两个物种的视网膜基因表达谱,构建了共55种视网膜疾病易感基因的表达图谱,发现了这些基因表达的区域和细胞类型特异性。然而,某些疾病基因的表达模式在两个物种间并不保守,暗示了用人类视网膜单细胞图谱来研究人类视网膜疾病的重要性。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人类以及非人灵长类视网膜衰老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不仅系统解析了人视网膜中多种细胞类型在衰老进程中分子特征,而且揭示视网膜衰老呈区域性和细胞亚型特异性演变。该研究为延缓视网膜衰老提供潜在干预靶标,为有效预防和治疗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