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国际长臂猿日,海南这场科普活动意义深远

“保护热带雨林与保护海南长臂猿有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海南长臂猿?”10月24日,是国际长臂猿日。由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海南省委共同主办的2020年海南省“我爱长臂猿,我爱海南岛”科普知识决赛在海南大学举行。中科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骆清铭出席活动。

2020年海南省“我爱长臂猿,我爱海南岛”科普知识决赛现场

中科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骆清铭

长臂猿是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海南长臂猿是全球现存数量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一。目前海南长臂猿仅存5个家族群,数量33只,是世界上唯一种群数量不到100 只的灵长类动物,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保护海南长臂猿等珍稀濒危物种就是保护热带雨林,保护热带雨林也是保护海南长臂猿等珍稀濒危物种,最终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夏斐说。

“我认为,热带雨林的保护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热带雨林还代表了一种文化,如果雨林被毁,那么世界上从此也就消失了一种文化。”“地球是我们家,我们不能漠视任何东西的消失,即便是我们造成的,即便我们能做的不多,也要努力把我们能做的都做到。”海南大学参赛队同学们富有逻辑和感染性的回答,获得了在场评委、观众的认可。

“在整个比赛准备过程中,我们分工查询资料,一起学习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的重大意义,通过相互交流探讨与质询提问,整个过程充满了学习趣味性性,共同取得了进步。”海南大学参赛队员刘嘉璇同学说。作为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海南师范大学的孔雨辰同学则希望将来能学以致用,有机会投身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事业中。

“保护好它首先要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可以从基础生物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乃至于基因组学等进一步深入了解长臂猿。”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江教授说。

“对热带雨林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国家并不在热带地区,而是欧洲的德国、荷兰等。他们有个研究结论:热带雨林的保护属于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共同来珍惜这个领域,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福祉。”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原海南长臂猿保护项目负责人蒙秉波的现场提示给聆听者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将决定人们未来对生态保护工作的应对态度和参与程度。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现场呼吁:“我们需要更多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参与到海南国家公园的保护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一线’工作者。”

本次活动由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发起,并作为承办单位举办“国际长臂猿日”系列科普嘉年华、知识竞赛、校园宣传周等。活动自10月19日启动后,已陆续走进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呼吁更多人参与保护海南长臂猿,保护生态环境。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