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陆良高原特色农业生机勃勃

 近年来, 陆良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品牌建设”五个关键环节,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7.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0元。

  调结构

  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该县立足农业物质基础优势,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复种、间种、套种、循环水平,大力发展“优质粮、蔬菜、蚕桑、畜牧、烟草、林果、食用菌、马铃薯、杂交玉米制种”9大优势产业,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2017年,新植桑5000亩,全县桑园面积17.2万亩,收购优质蚕茧1.2万吨,实现收购值6.3亿元;建设优质水果生产基地5.5万亩,实现产量12.06万吨、产值4.6亿元;完成核桃提质增效1.5万亩;种植食用菌204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4亿元,成功创建中国平菇生产基地;种植秋冬马铃薯29.67万亩、实现产量50.72万吨,占全县三季马铃薯总产74.2%,产值达10.3亿元,成为云南省最具特色的秋冬马铃薯产区;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5.66万亩,总产量达1860万公斤、综合产值3.6亿元,占全省制种面积25%。

  建基地

  夯实发展基础

  该县实施生产条件改善工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17年全县建成高稳产农田5万亩,低产田地改造4.54万亩,实施土地整治4.65万亩。重点实施三道沟水库完成大坝封顶,阿岗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及移民搬迁安置完成投资1亿元,小撒卜龙水库扩建、下河沿水库新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实现全年有效灌溉47.235万亩,节水灌溉38.04万亩,旱涝保收25.785万亩。提高蔬菜、食用菌、红提葡萄栽培的设施化水平,全县建成设施、半设施农业达8万亩,建成14类优势农产品基地142万亩,建成蔬菜、蚕桑、核桃、畜牧、食用菌、秋冬特色马铃薯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强服务

  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该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新增农村土地流转2.76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户,全县已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达78户; 加强现代科技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机械化体系、农资供应体系、信息化体系等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公益性服务机构;2017年建设易品村级直营店5个,完成大莫古、龙海2个乡镇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建成电子商务乡级服务站2个、村级服务站98个,网购成交额4043万元;以冷链蔬菜等为代表的本地农特产品借助各类网络平台销售,实现销售额1.8亿元;先后组织建立了博田菜宝APP平台,注册人数5000余人,年发布购销信息3000余条; 农兴菜价通过微信平台免费提供了云南五大产区和全国9大交易市场最新蔬菜大宗交易价格和买卖双方农产品信息,自2016年10月运营以来,关注人数突破2万人,累计发布蔬菜、种苗、农资买卖及土地流转信息超过4万余条,促成蔬菜交易15万余吨,促成土地流转千余次。

  抓品牌

  促提质增效

  该县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快“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步伐,开发、挖掘、提升一批传统农产品品牌,培育、创建、打响一批农产品知名新品牌。2017年,共组织开展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2个,创建“滇陆猪”无公害生产基地1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9695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9695万亩,认证生猪等无公害畜产品4000吨,认证农产品品种25个。其中:有7个农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3个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并获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滇陆猪”获地理标志认证。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