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点

琥珀揭示蛉类幼虫伪装行为演化史

蛉类幼虫复原图 杨定华绘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昆虫演化出不同的伪装术。近日,中、意、美三国科研人员对缅甸琥珀中的蛉类幼虫进行了合作研究,揭示了蛉类幼虫的伪装、掘穴行为以及相关捕食行为的演化历史。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覆物行为(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躯体)是昆虫伪装术中最奇特、最复杂的一类。该行为的化石证据极其稀少,因此学术界对该行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2016年曾在《科学进展》发文,揭示了1亿年前的缅甸、法国和黎巴嫩琥珀中蛉类幼虫的覆物行为。

  “然而,这些昆虫具体的形态演化历史和行为演化历史仍旧模糊不清。”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为此,王博等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收集的琥珀化石,对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分析。

  研究团队共描述了缅甸琥珀中蛉类幼虫11新属11新种,这些新类群都属于脉翅目蚁蛉亚目。“我们的研究基于现生蛉类幼虫和相关化石数据,重建了蚁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王博说,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关键的行为学特征和蛉类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即关键形态可以反映相应的行为。结果进一步表明蛉类幼虫的伪装行为、掘穴行为等很早就在干系类群中出现了,特别是伪装行为可能独立演化至少3次,分别出现于蚁蛉亚目基类群、细蛉亚科和蚁蛉总科。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038/s41467-018-05484-y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